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七章 (第2/2页)
膳去新安江畔散步。回观已近夜午了,她现发道观后门已被撬开,观中一对银烛台不见了。她第二天便上衙报了官。她说她猜想那侍婢准是忘了么什又跑回观中取拿,遇上了盗贼,盗贼用鞭子菗她要她讲出⽟兰蔵钱的地方,侍婢委实不知,果结被鞭答至死。但有几位证人向县令证实⽟兰常虐待那侍婢,半夜经常可听到侍婢凄惨的尖叫声——尽管⽩鹭观座落在个一人迹罕至的山凹里。又有个一小贩证实,出事的那天深夜,他正走过⽩鹭观,并不见有盗贼和流浪汉的踪迹。 县令驳斥了⽟兰的辩词,指控她杀了侍婢。并说她己自撬开了道观的后门,又将银烛台扔到一口⽔井里。县令备文刚申报州府,恰恰一伙盗贼抢劫了离⽩鹭观不远的一家农庄杀了农夫一家。为此县令又不敢擅专,一面派人追缉那伙盗贼,一面推迟了对⽟兰的判决,移案上呈歙州①刺史。 歙州刺史分十欣赏⽟兰的诗、有意想开脫⽟兰。他作了一番深⼊的调查,得知新安县令曾想娶⽟兰为妻,遭到⽟兰的严词回绝。县令承认确有其事,但这与他处断⽟兰杀婢之案无涉。他吐露他是只收到一封匿名的控告信,才派人去⽩鹭观挖掘死尸的——本案并无原告。其次巡卒前几⽇捕获了个一盗贼,他参与了抢劫那农庄,但不承认有抢劫⽩鹭观之事。不过他招供说,他的头目曾说起⽟兰在观的中地窖里蔵有不少金银财物。这个招供与⽟兰的辩词合拍了。刺史也不敢专擅,便移案到江南道黜陟②大使。案本上点明宜拟⽟兰无罪。 海內不少诗人名流纷纷写信给黜陟大使,替⽟兰说情。黜陟大使正待判⽟兰无罪,偏巧有个一喊冤的人自称是那死去的侍婢的情人,他说侍婢常与他诉道说站如何打骂她,鞭笞至死当是实情,要官府替他作主。又,鉴于验尸的果结证实侍婢仍系处女,黜陟大使又起了疑。他认为侍婢若系盗贼所杀,毫无疑问她时同会被強xx。再说盗贼似又不必仔细将死尸埋于马樱树下。目下那伙盗贼又无踪影,再又那写匿名信告⽟兰的人不肯露面,黜陟大使委决不下,便又移文呈报长安刑部大堂。 狄公合上案卷,踱到舍外游廊上,一阵凉慡的秋风吹来,満院的竹篁瑟瑟乱响。桂香隐隐,虫声喓喓。天上纤云如丝,一轮银月刚刚升上东山。 狄公想:一点不错,这正是一宗分十有趣但又令人头疼的疑案。罗应元既然将他引见了⽟兰,又给他看了这一堆案卷的抄本,这意思是相当明⽩的,要他狄仁杰在很短的时间里作出判断:⽟兰究竟有罪抑是无罪。 狄公感到有一种不安的予兆。他又想到如意法师刚才的警告,他的心缩紧了。他明⽩他不能抱住这些材料作判断,他想无论如何在今夜的宴席上己自得设法同⽟兰姐小聊聊,顺便也想听听邵、张两大人对此案的看法。但无疑这会大大减损了诗人们聚会的雅兴。 不知么怎,他的思绪又回到宋秀才的案子上来了。这案子也是分十的蹊跷。他自已虽作了现场侦查,但可依凭的几乎又多是第二手的材料。突然他想到宋秀才的那册《⽟笛谱》。除了秀才那六片笔录之外,这册《⽟笛谱》可算是死者最直接的遗物了。想来它与宋秀才之死或许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他取出那笛谱又翻了一翻,着看那密密⿇⿇的注音符号,他的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。他要尝试下一,这正是个一最有成功可能的尝试! 离夜宴始开尚有个一时辰,狄公迅速换上了一件海蓝布袍,戴了一顶黑弁帽,腋下夹起那册《⽟笛谱》,便朝县衙大门走去。 注释: ①歙:读‘射’,国中安徽省南部的县。徽墨、翕砚为其特产。 ②黜:读‘处’,罢免;陟:读‘志’,晋升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